[1] |
HUANG Shuaibo2020:
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34, 28-32+38.
|
[2] |
LIU Congning, WANG Shilin, YANG Lan2019:
南堡3号构造储层原生异常高孔隙带成因机制分析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33, 1-5+9.
|
[3] |
DU Zongfei, GAO Hongcan, ZHENG Rongcai2019:
渝南关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33, 1-4.
|
[4] |
LIN Xin2017:
玉北地区鹰山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31, 12-16+131.
|
[5] |
陈淑娜, 刘翰林, 田景春, 范立勇2016:
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与孔隙演化定量评价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30, 52-55.
|
[6] |
徐浩, 姚勇, 赵毅楠, 张冲, 周文, 谢润成2015:
川西地区须家河组深层致密砂岩静力学特征对比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9, 131-133.
|
[7] |
赵冠军, 牛会玲2014:
蜀南地区黄家场-隆昌构造雷一~1段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8, 33-36+155.
|
[8] |
陈亮, 张珂嘉, 张振平, 耿兰, 张红坡2013:
裂缝型储层预测技术优选——以涪陵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7, 43-45+147.
|
[9] |
杨映涛, 付菊, 伍玲, 蒙欣2013:
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、四段物源分析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7, 26-29+148-149.
|
[10] |
陈冲, 朱悦, 巩彬鹏, 袁鹏2012:
华庆地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研究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6, 49-51+146.
|
[11] |
杨映涛, 张世华, 林小兵, 付菊, 伍玲2012:
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特征及评价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6, 11-14+136.
|
[12] |
尚玲, 秦启荣, 贾丽, 贾中庆2011:
川西大邑构造须3段气藏裂缝预测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5, 23-26+4.
|
[13] |
卜军, 李文厚, 曾明, 孙栋, 范萌萌, 毕磊2010:
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侏罗统延9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4, 24-27.
|
[14] |
向俊铭, 秦启荣, 李虎, 王志萍, 刘廷2010:
大邑构造须家河组气藏的裂缝识别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4, 40-42+7.
|
[15] |
杨磊, 张健飞, 江喻2010:
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特征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4, 9-12+141.
|
[16] |
孟宪富, 陈堂锁, 洛跃雄, 张金, 张遂, 付玉丽2009:
鄂尔多斯盆地杏河地区长6油组不同微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3, 20-22+133.
|
[17] |
方帆, 李相明2007:
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段储层孔隙特征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1, 18-20+7-8.
|
[18] |
韦贤, 王兴志, 张帆2007:
川东北板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型储层研究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1, 16-19+9-10.
|
[19] |
邵彦蕊, 胡明毅, 胡忠贵, 刘满仓2006:
川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20, 13-16+9-10.
|
[20] |
罗跃, 王志龙, 张小平, 周红灯, 刘德军, 杨玉良2000:
裂缝孔隙型储层钻井完井保护技术,
石油地质与工程, 14, 16-18+60.
|